科普专题

请不要再说“看你跟个精神病似的”

2020-10-29

“精神病”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带有歧视、侮辱、异类的色彩,一旦“精神病”就不可能被治愈、就是危险分子、这辈子就完了。2019年中国卫生调查数据显示焦虑障碍加权终生患病率为7.6%、心境障碍7.4%,任何精神障碍加权12月患病率为9.3%。相比之下,精神疾患就诊率却仅有5%左右。

严重精神疾病几乎由家属送诊或强制就诊,而就诊前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,往往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。今天希望通过一则案例介绍精神疾病就诊、治疗中存在的问题。

小李,大学在读,成绩优异,性格开朗,但是年初开始出现格外怕脏,外出回家要马上洗澡、换衣服,甚至有时洗两三次、持续1-2小时才放心,逐渐担心各种东西不干净,担心别人进自己房间碰过自己的物品,并反复打电话确认家人是否进过自己房间,半夜给奶奶拨打几十次电话确认奶奶白天没有进过自己房间才放心,微信联系家人需要家人回答次数为奇数次才行,并且情绪极其不稳定,容易烦躁、发脾气,近来洗完澡裸体去翻找一次性内裤,因为担心原来的内衣有细菌,终日惶恐不安,不出门,每天只吃一顿很少的饭菜,房间内垃圾遍地,不许人收拾,与之前的样子天壤之别。

微信图片_20201123145717.jpg

对于这种情况家人持有不同的态度:

爸爸:孩子病了,性情完全与之前不同,而且痛苦不堪,需要精神专科治疗,可能得住院,要找专业的医生咨询具体办法。

妈妈:孩子心理有问题,一定是受了什么刺激,需要心理医生治疗一下,打开心结就好了,住院对孩子刺激太大。

老人:我们家孩子不可能有精神病,肯定是被伤害了,不能送精神病院,那谁谁家孩子住精神病院现在40多岁了跟傻了一样,都是吃药吃的!

虽然咨询了专业医生,需要尽快治疗,因为家人意见不一致,患者迟迟没有就诊,病情愈发严重,病人对自身的状态并没有认识,每天惶恐、紧张、睡眠饮食受到严重影响,完全不能进行正常生活,更不必说学习工作和正常社交。

很多人可能已经猜出患者很可能是强迫症(精神疾病的诊断需要面通过病史、精神检查、辅助检查等一系列过程后方可确诊),稍微理性一点的家属往往能够判断此种状态已经需要医疗干预,其中存在的疑问或是理解偏差需要每一个人正确的认识:

1.什么情况下需要精神科就诊?

精神状态异常的基本判断需要主观感受及客观评价相结合,主观感受是指患者本人的自我感觉,比如高兴不起来、提不起兴趣、记忆力下降、效率低下的抑郁表现,客观评价是指旁人(家属、同事、同学)对患者状态的评判,比如情绪反常、行为怪异、难以理解、说话听不懂、性情改变、外界干扰;两个维度:纵向(患者个体通常状态下的精神心理状况)和/或横向(同一社会背景下同龄人精神心理状态)。有些患者可能仅仅表现为不爱说话、不愿出门、懒散、兴趣缺失,宅在家里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,没有同龄人应该有的社会性以及责任感,如:每天在家玩电脑单机游戏且可能仅限于简单模式。明显反常、难以理解、偏离正常、不能自我调节等时候建议及时精神科筛查。就像案例中的患者,本身爱干净是良好的素质,但是过度的担心,重复的无意义的行为,难以自控的想法,情绪感受的痛苦,生活规律紊乱,对家人的干扰,已经完全超出能够接受的界限。

  2.心理治疗能解决哪些问题?

  3.精神异常一定是受到什么刺激?

  4.没有家族史就不会的精神病?

  5.精神病究竟是什么原因?

  6.住院治疗精神病一辈子就完了?

  7.服用精神科药物伤大脑就会变成傻子?

  8.精神类药物有激素?会依赖?

  9.有精神症状一定是精神病?

  10.病人需要住院,但是本人不愿去怎么办?


更多问题的讨论将在后续的推送中进行,欢迎关注!

不妥之处欢迎留言探讨及批评指正。

病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。

1微信图片_20201123145828.jpg


返回列表

拨打电话

地图导航